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Connor 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2022-08-07 202 0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中名列第一的著作,对很多近代人研究史学以及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史记中的很多描述,受到当时的朝局和一些制度的影响,并非真正地如实记录了事件发生的缘由。比如秦朝时期关于徐福东渡的相关背景和经过,比如当时墨家思想的发展繁荣过程。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对这些内容讳莫如深呢?

《史记》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徐福东渡真的是求仙吗

徐福是秦朝历史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作为秦朝著名的方士,因为秦始皇十分迷恋长生不老之术,所以徐福的职业生涯可谓风生水起。

徐福还是传奇的纵横家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此人最是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医术,还熟练掌握天文和航海的知识,特别是在秦朝沿海一带,他积累了很高的民众威望。

当时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也恰好对海洋有着信仰。在实现大一统之后,秦始皇曾多次巡游各地,其中巡游最多的地方便是海边。

无论是北边的芝罘、碣石还是南面的会稽,都有秦始皇的足迹。

徐福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展开全文

每次秦始皇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身体略微感到不适,秦始皇也是寄希望在沿海地区刻碑来缓解自己的烦闷。不仅如此,就连秦始皇生前给自己设计的陵墓中的六合世界,也包括了由水银构建的大江大海。

毫无疑问,秦始皇是最早也是最重视海洋的皇帝。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是徐福先上书奏报秦始皇,说海外有三座神山,这三座神山分别叫做“蓬莱、方丈和瀛洲”,他告诉秦始皇说这三座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可以去拜访这些地方的神仙,求取呼吸吐纳之术,甚至能够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

当然,这三座神山确实不是徐福信口胡诌的,史记中也的确记载了这三座山的来历。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三在夷蛮”。

秦始皇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实际上,在夷蛮的这三座山就是徐福所说的三座神山。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很多诸侯对这三个地方向往不止,但是多次寻访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秦始皇看来,这些诸侯求仙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们的实力不足,用于探索的经费也有限。

但是现在,他已经实现了大一统,百姓的生活也富足了起来,他是有实力去让徐福寻找着三座神山的。

所以,秦始皇答应了徐福的要求,并且让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秦朝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以及五谷种子出海东渡。

徐福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根据以上司马迁的记载,徐福东渡其实是为了寻找三座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但是很多学者对此表示质疑,他们则认为徐福东渡是并不是求仙,而是避祸。仔细一想,确实有可能是那样。

例如《汉书·郊祀志下》中有这样的记录:“徐福、韩终之属……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

宋代也有史籍记载,“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

明代的《日本考》中同样有记载:徐福入海求仙不得,惧诛……居倭国,之后被称为徐倭。

唐代的汪遒还在他的诗中把徐福当作是为了避祸,逃进了武陵源的人。

司马迁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是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的,目的是让他去开疆扩土。因为徐福东渡带了很多人和物,作为有着雄才谋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怎会真正相信虚无缥缈的神仙。

即使真的有神仙,仙人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徐福带的这些东西拜访仙人实在是不合理。

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很可能真的是为了开疆扩土了,目的是要把疆土开阔到扶桑诸岛上,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因此这就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除了以上三种徐福东渡的原因之外,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是“复仇说”。

这一说法是日本学者奥野利雄提出来的,他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亡国之仇,是一场叛离秦始皇苛政统治的行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徐福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从秦始皇那里得到了很多人力和物资,这正好为逃离之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只是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并不是很多,大概还是缺乏一定的史料依据吧。

所以徐福这次出海之后再没有回来过的原因就成了一个谜团,司马迁对此讳莫如深的原因可能是他自己也实在难以确定其中的缘由吧。

秦始皇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墨家悄然立国

除了是鬼谷子的弟子,师从鬼谷派,有研究表明,徐福和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流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家罗其湘在研究徐福东渡这段历史的时候,一个自称是墨家学派后裔的河南人给他写了一封信。

这个人在信中说他自己曾经读过一本叫做《黄天琼传》的墨家人物传记,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关于东渡的故事。其中有关于徐福和黄天琼的密切关系,以及徐福是墨家弟子徐弱的五世孙等等线索。这一发现,是证明徐福和墨家流派之间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这一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

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选择的是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包括墨家思想在内的很多流派都遭到了不同程度地压制,因此很多流派的活动便只能在暗中进行。但是墨家流派的弟子们,始终相信墨家“兼爱”的思想一定能够普及到四海。

秦始皇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墨家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学派,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其首领称作“钜子”,高级弟子被称作“灵子”,在“灵子”这一级别的弟子中,继续分为内传弟子和外放弟子。而外放的弟子则以“房”作为自己的字。

而徐福,字君房,外放弟子中主要研究道术;黄天琼,字兴房,主要研究的是治国之道,文武双全。在根据《黄天琼传》的记载,徐福东渡的时候,黄天琼曾是他麾下的护卫将军。

在秦始皇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依据的秦朝之后,墨家学派的人因为无法从正面与之抗衡,便开始南逃到耽罗州,也就是现在韩国附近的济州岛。

因为墨家弟子很多来自平民阶层,能够吃苦耐劳,很重视艰苦实践,因此他们在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秦朝,是最先敢于渡海的一群人。

济州岛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在渡海的过程中,墨家弟子发现了位于日本的三大岛屿,就是在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分别对应现在的九州、四国和本州岛。

墨家立国的初步思想就此萌芽。之后,外放弟子之一的徐福就开始活动了。

在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之后,徐福就带着秦始皇支持的人和物,迈开了墨家立国的重要一步。

相传,徐福出海之后首先去往的是墨家弟子群居的耽罗州,然后和墨家弟子一道东渡,抵达本州岛。只是在抵达本州岛之后,徐福和他的护卫将军也就是黄天琼之间出现了分歧。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徐福坚持“兼爱”的思想,同意让一同前来的秦民和岛上的土著通婚,最终实现友好交流的愿景,并发扬秦朝的文明。

徐福出海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但是黄天琼并不赞同他的做法,作为文武兼备的墨家弟子,他认为随之迁来的秦朝人数暂时并不足以支撑秦朝文明的推广,应该先训练岛上的土著,然后建立一支强劲的军队,回去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从根本上实现“兼爱非攻”的理想。

事实上,秦王朝太过于短命,并没有支持黄天琼的想法。徐福一行自公元前219年出发东渡,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就开始走向了灭亡,西汉政权不久就建立了起来,一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为了不让黄天琼继续抱着打回中原的想法破坏西汉的和谐,他的父亲命令黄天琼远征寂寥州,最终消灭了他和徐福之间的分歧。

后世有学者,根据对当时地理气候条件的分析,以及夏威夷群岛岩石中发现的中文壁刻等古迹来看,黄天琼在远征寂寥州的时候,很有可能到达过北美洲和夏威夷群岛等地。

徐福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黄天琼传》是比较完整的关于徐福东渡带领墨家子弟立国的记载,之后,学者们也陆续发现了在其他史籍中的相关记载。

比如《隋书》中,就有“秦王国”的说法,并且说这里的居民和华夏同源,大概率就是徐福东渡之后建立的国家。

如果墨家立国的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东渡一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司马迁是西汉人,而秦汉时期是各种文化争鸣的鼎盛时期,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小小的墨家呢?

墨家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总结

徐福东渡出海之时,携带的人和物非常的富足,出海的船只也十分壮观漂亮。当我们现在想象着几十艘巨大的海船扬帆东航的场景,这一路乘风破浪的画卷依然会为之赞叹。

在秦朝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朝代,祖先们这种冒险的精神很难不激起我们的崇敬。同时,这种冒险的结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1]顾海燕.徐福出海的“千古之谜”[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21(07):54-55.

[2]陈佳.徐福东渡与日本秦俗文化——以明清时期朝鲜官员的记载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3):27-32.

[3]沈燕瑾.徐福与蓬莱[J].风景名胜,2002(07):72-73.

[4]陈刚. 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