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何各国的步枪子弹装填方式大多数是桥夹呢?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当时的各国步枪大多数都是以栓动为主,而步枪的子弹装填方式则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手动填装,也就是将子弹一颗一颗地装填进去,这种步枪一般都是开一发子弹,然后再装填一发,这种步枪一般情况下只会出现在极少数的落后国家,例如非洲小国。
而其他两种则分别为漏夹装填和桥夹装填,虽然这两种装填名称比较接近,但使用的范围却非常大。一般情况下,漏夹的使用频率较低,大多数步枪都使用桥夹。那么为何桥夹更受士兵们欢迎呢?
首先我们来分别解释一下漏夹和桥夹。
漏夹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个半封闭式的铜匣子,步枪子弹都是直接头朝上固定在里面的,看起来就像是子弹版的午餐肉。而桥夹则是将子弹固定在一个弯曲状铜长条上,这种长条形的固定造型两侧会有向上翻的包边,以此来掐住子弹。
虽然二战时期的士兵更喜欢桥夹,但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漏夹之所以不受待见,其主要原因是比较浪费材料,其次漏夹是需要连同铜匣子一起放置在步枪里的,如果是平时的时候还好,但如果是在激战的状态下,用手将铜匣子按进去,需要一定的精准度,而且漏夹在装填完毕之后会自动弹出,在弹出的瞬间还会响起清脆的声音,这对于正在对面射击的敌人而言,就起到了提醒作用,就差伸长脖子告诉敌人:”我在换弹夹,你快过来打我啊“。除此之外,漏甲的另一大缺点是装弹量较少,一般情况下,漏甲只能装填5发子弹,这对于作战时的士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近距离作战的话,更换子弹也较为麻烦,根本没有办法为火力的持续性起到保障作用。
展开全文
而桥架则没有这些顾虑。
首先,桥夹在子弹数量上就拥有优势,一般情况下桥夹的标配是8-10发子弹,而且在装填方面也比漏夹方便得多,只需要用力按下去就可以了,不会像漏夹那样,按下去的时候还需要反复确认。更重要的是桥夹在装填的速度上非常快,可以持续提供火力输出。
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的话,漏夹早在1885年就已经出现了,而桥夹则整整晚了5年,直到1889年才应用于毛瑟步枪上,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我们也应该知道,桥夹是漏夹的升级版,或者说是优化版,而且二战时期的栓动步枪大多数都是采用桥夹,只有少数几款老步枪使用的漏夹,而我们熟知的加兰德步枪之所以使用漏夹,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枪械的托弹板空仓挂机结构有关。
如果你玩过最早的《使命召唤》或《荣誉勋章》的话,你一定对加兰德换弹时”叮“的一声印象深刻,但其实在真实的二战时期,尤其在法国登陆战时期,大量美国士兵就因为换弹时的声音,则暴露身份惨死与德军的枪口之下,从此可见漏夹之所以不受待见还是有原因的。
除此之外,根据相关的枪械专家介绍,如果你的步枪里的漏夹子弹没有打完的话,那么里面的漏夹是取不出来的,也就是说你只能打光所有子弹之后,才可以弹出漏夹,这对于作战的士兵来说简直就是要命的设计。而且如果敌人知道你用的是漏夹子弹,那么他们也会听枪声来计算进攻的时间,如果你面前有5个敌人,而你的枪里只有2发子弹的话,你想更换子弹就只能先打出两发,然后再从兜里找漏夹进行替换,这无疑是送死行为,所以说漏夹这种装弹设备只能在给老式步枪使用。
说了这么多楼架的缺点,我们再来看看桥架的问题。
桥甲虽然装弹速度更快,但由于只有一根金属条,所以一般情况下,士兵装弹完毕后就会丢弃,非常地浪费资源,而且桥夹的可靠性虽然强于楼夹,但如果放置时间长的话,也容易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这也很容易导致严重的问题。
可见桥夹和漏夹被淘汰,都是因为自身有很大的缺点,两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经被弹夹和弹匣所取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