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逆袭!他从潍坊工程技师学院走进哈工大
“从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的数控操作台,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条路我走了十年。”站在哈工大机械工程学院的博士录取公示榜前,2025级博士新生仪修德轻轻抚摸榜单上自己的名字,目光中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这十年,他用“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书写了一段“起点非终点,奋斗定未来”的励志故事——从中职生到本科生,从硕士到博士,每一步都踩得扎实,每一步都闪耀着教育赋能的光芒。
中职起点:技能与文化课的“双轨突围”
故事始于2015年的秋天。15岁的仪修德怀揣对机械的热爱,踏入了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15级数控高考班的教室。与普通中职生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怀揣一个共同目标:通过春季高考,敲开本科院校的大门。
展开全文
“那时,我们既要在车间里磨砺数控操作的‘匠器’技艺,又要在教室里夯实语文、数学、英语的文化课基础。”仪修德回忆道。在数控实训课上,他跟随师傅一遍遍地调试机床参数,细致记录每个零件的加工误差;晚自习时,他与同学们互相抽背公式,在草稿纸上反复推导力学原理。“师傅常说,‘技能要精确到0.01毫米’;班主任则强调,‘文化课要稳扎稳打,争取每一分’——这两句话,成为我后来求学的‘双引擎’。”
2018年,仪修德以优异成绩通过春季高考,被烟台南山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录取。这一步跨越,让他明白: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多元发展的起点”。
本科到硕士:在专业深耕中锚定学术理想
进入本科阶段,仪修德的“学术齿轮”开始加速运转。材料成型的微观机理、机械设计的创新实践、工程力学的深度分析……他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本科实验室的一台老式注塑机,我拆了装、装了拆,记录了三大本调试笔记。”他说,“那时我就想,机械工程不仅是制造‘能用的零件’,更是探索‘更优的原理’。”
这份对专业的热忱,最终指向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高地”。2022年,仪修德凭着本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向哈工大机械工程专业(A+学科)发起冲击。备考期间,他每天清晨6点到图书馆占座,深夜11点抱着专业书回宿舍;面试时,他用自己调试注塑机的案例,生动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理念。最终,他以专业前5%的成绩,成为哈工大机械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彻底重塑了我的学术观。”仪修德说,“导师常说,‘做科研要像打磨零件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这让我明白,从‘匠器’到‘匠研’,需要的是更严谨的态度、更纵深的探索。”
博士新程:从“车间”到“实验室”的再出发
2025年,站在硕士毕业的节点,仪修德再次向更高目标发起挑战——哈工大机械工程博士。“申请博士时,我在自述里写:‘我的根在车间操作台,但我的梦在国家实验室。’”他说,“职业教育教会我‘动手’的能力,本科和硕士阶段教会我‘动脑’的方法,而博士阶段,我想把二者结合,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如今,他的博士研究方向锁定“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智能成型技术”。“我希望未来能把在车间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实验室里的理论突破,让‘中国智造’的零件更精、更稳、更可靠。”
致谢与传承:“中职的沃土,同样能开学术之花”
谈及十年求学路,仪修德反复提到“感恩”二字。“没有潍坊市工程技师学院的数控高考班,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职业教育也能通向学术殿堂;没有本科和硕士阶段老师们的指引,我不会明白,‘匠器’的专注可以升级为‘匠本’的积淀、‘匠研’的探索。”
他尤其想对学弟学妹说:“梦想不会因起点低而失色。如果当初我因‘中职生’的标签而自我设限,就不会有今天站在哈工大的机会。职业教育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向上生长的勇气——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中职的沃土上,同样能绽放绚烂的学术之花。”
从车间到实验室,从“匠器”到“匠博”,仪修德的十年,是个人奋斗的十年,更是职业教育赋能成长的十年。正如他在朋友圈写下的那句话:“每一步都值得——因为走下去,就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李 艳
初审:巩向红
终审:马帅帅
监制:臧 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