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Connor binance交易所 2022-08-30 186 0

国家之间没有友情可言,当年中国之所以能拿到来自苏联的援助,其实都是靠我们自己打出来的。

中国在经历了和日本人的死战,和国民党之间的决斗,以及抗美援朝这场艰辛的战役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苏联在看到了中国的战争潜力之后,终于认下了中国这个小弟;原本他们以为中国这个弱小的国家撑不了多久,自己只需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中国变成苏联的加盟国就可以了。

谁知道中国人竟然这么能打,于是苏联决定给中国提升一下地位,看作自己的附庸国。于是苏联的各种经济、军事以及工业援助都过来了。他们给中国派遣志愿航空军,帮助中国训练自己的空军,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和专家,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工业。有人统计过,当时苏联直接或间接援助了中国100多个项目。其中甚至包括原子弹项目。让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了一个工业国的底子。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当年不是我国在几场战争中打的对手心惊胆寒,苏联人还真看不上中国这个盟友。

就在这些项目都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苏联人的政治条件就来了。其中包括了中国军港必须向苏联无条件开放,中国的防御体系必须和苏联无条件整合等等。完全就是一副对待附庸国的嘴脸。甚至还说如果这些条件中国不答应,那么之前给的这些援助苏联人还能都原封不动地拿回去。

这种行为简直就和现在视频试看时间结束后,强制要求用户续费一样恶心。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展开全文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中国拒绝了苏联人的一切政治要求,中苏之间的关系以一个飞快的速度恶化。若非中国的科学家们才华横溢水平逆天,中国或许到现在都无法脱离贫弱的境地。在这过程中,有那么一批人是我们必须要感谢的,那就是苏联人。

是得,这并不是语病。

国与国之间是没有友情可言的,但是人有。

当年苏联派遣的专家团队来到中国之后,我国给这些苏联专家最高的礼遇。当年中国草建,国家还很贫苦,温饱都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还是优先保障了苏联专家们的生活。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说实话,这些专家哪怕是在苏联国内都没享受到这么好的待遇,要不然,美国人也不可能用苏联专家的三倍工资为诱饵,骗走一大片苏联科学家了。尤其是在知道当时中国国内的经济条件其实比苏联还不如的时候,他们更是感动到无以复加。他们在帮助中国人的时候也不会做任何私藏。

后来在中苏关系疏远,苏联开始召回第一批苏联专家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想回国。但是国家的命令高于一切,他们最终无法做出对抗苏联的选择。即便如此,很多专家仍旧把一些关键的研究资料留在了中国,并且和他们的中国同事做出约定:有朝一日中苏关系好转,他们一定回来,大家一起接着干。

然而,这个愿景直到最后都没能实现。

60年代末,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勒令停下所有援助中国的工程,强行调回所有专家。绝大多数的苏联同志都非常抵触,他们担心自己的离开会影响到中国的工业建设。但即便如此国家的命令不得不服从。所以这些苏联同志为了帮助中国,故意在离开之前把大量技术资料“遗失”在中国。

尤其是导弹学家波哥丹诺夫,在得知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出准备了,他把工作重点从协助中国研发导弹,转移到了在中国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在自己离开之后,继续进行导弹的研发工作。

临回国前夕,更是直接将一整本技术资料偷偷送给了他的中国学生们。里面写满了各种科研数据。这本技术资料在我国建造东风导弹的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波哥丹诺夫还鼓励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拥有超越自己的成就。

中国的工业化,是来自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苏联朋友,对中国做出的帮助。他们的无私奉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但是这些人才对中国的帮助再怎么大,那也是苏联的人才,不是中国的。想要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然而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有一个难关无法突破,那就是数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渐渐失去了我们小时候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面对枯燥的数学,他们变得不愿意学也不想学。但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学不好数学,一切的科学都是白搭。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诱惑,手机、电视、电脑……当娱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们总是会被动灌输思想,懒得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数学,在他们看来枯燥无味。因此,要想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必须先从他们的兴趣培养开始。因此,无论是学习医学还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小培养学习的兴趣。

提起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我国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他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扎实的数学功底。而对于数学,他说兴趣很重要,他有一个很尊敬的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就是刘薰宇。

杨振宁说,他很庆幸能在少年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刘熏宇的书,并且对他的数学启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正是看了他写的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什么是奇偶排列!”

刘薰宇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暨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刘熏宇并非刻板严肃的数学老师,他风趣幽默,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启发自己的学生。

他一生论著颇丰,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正是读了他的书才喜欢上了数学,这其中除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外,还有我国著名数学家齐民友。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为何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不愿意离开?

齐民友将刘熏宇视为自己的偶像,他在初中时数学一塌糊涂,一直到后来看了刘熏宇的作品之后,才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做题目。他认为刘熏宇书中的解题思路特别好,容易学习,正是在数学学习之中取得了成就,才渐渐对数学有了兴趣。

我国著名的画家丰子恺也喜欢研究数学,他在中年的时候接触到了刘熏宇的作品,他说刘熏宇每次写一篇他就会去追一篇。刘熏宇的文章非常有诱惑力,让人们很想知道他下一个数学故事是怎样的。丰子恺说,如果我能早一点接触刘熏宇的作品,我少年的时候就不会忽视这样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学科。正是由于这种遗憾,丰子恺专门给刘熏宇的书写了前序。

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三本书《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园地》,这三本书简单易懂,特别适合小升初阶段的学生阅读。有趣的数学故事引人入胜,很多孩子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如果您的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如果您是一位数学教师,您可以买一套回来看一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