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独居残疾人的超级“管家婆”—武侯区残联深入推进独居残疾人“敲门行动”
自成都实施静态管理以来,武侯区190余名独居残疾人面临着出行难、买菜难、买药难等诸多困扰,区残联坚持特事特办、一管到底,通过“点对点”、一对一供应式服务,全力打通疫情期间服务残疾群众的“最后100米”。
【我睡不着瞌睡,你们管不管?】
“谢谢谢谢,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许君平奶奶从社区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急需药品,激动地连连表示感谢。
许奶奶是独居在玉林街道跳伞塔社区的高龄残疾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等老年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同时她也是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要强一生,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居住。以前都是孩子们定期给她送药过来,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孩子们没法来,加上自己年纪又大不方便出门,眼看药吃完了,晚上又睡不着,许奶奶很是着急。
9月7日上午,工作人员在开展“敲门行动”时得知许奶奶已经好几晚没有睡个好觉,连忙和社区卫生中心沟通协调,仅仅三小时就将药品送到了她手中。“许奶奶,药的包装袋我们都已经仔细消过毒了,你放心哈,如果有其他需要可以给我打电话,我随时都在。”工作人员的话,让许奶奶感动不已。
“我随时都在”,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代表了无数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庄严承诺,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这是无数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群众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一个暖心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语,深深地烙在了无数像许奶奶一样的残疾人的心上。
【屋头菜没得了,你们管不管?】
居住在武侯区浆洗街道44号的重度听力残疾人雷玉勤,因年迈完全不会使用手机,多次收到防疫指挥部的电话和短信,对于无法交流和上报相关防疫信息非常焦急,加之家里存储的蔬菜也有限;居住在同一小区的80岁独居低保残疾人曾德禄,家里生活物质匮乏,基本生活所需无法得到保障;武侯祠横街12号的听力残疾老人邬志芳没有子女,平时的生活比较困难,其姐姐表示该老人没有手机,很是担心老人的日常生活;华兴街道沈家桥村8组的张德浦是一个肢体残疾人,平时出行不便,由于身处防控小区,最近主要都是以面食为主……
独居残疾人的种种生活困难都令区残联工作人员牵肠挂肚,9月8日,区残联带着新鲜的时蔬、食用油、挂面等慰问包送到独居残疾人所居住的小区,有的小区里面还有单独的封控区域,残疾人所在的位置连志愿者都无法送达,最后只能联系残疾人在小区内的围栏处等着,由外围的工作人员踩着砖块将慰问包投递过去。
展开全文
“感谢给我们送菜,我们非常感动。”收到菜的独居残疾人纷纷通过电话、短信、录制手语视频等方式感谢残联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自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叮嘱残联工作人员疫情期间注意防护。真挚的感谢、温暖的叮嘱让每一个残联干部内心变得无比柔软,也让大家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有困难,找残联”。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区残联全力当好残疾群众“娘家人”角色,保障他们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们有得吃、吃得好,团结和带领残疾人战胜疫情、渡过难关。
【想和儿子在一起,你们管不管?】
“感谢街道工作人员,你们速度太快了,看到母亲来了,我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9月6日,家住金牛区营门口金房苑西路的王选成连声感谢道。
武侯区浆洗街道南苑小区的残疾人刘秀清今年已是93岁高龄,患有严重静脉炎,无法独自下楼,一直就是武侯区残联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喜欢独自居住,平日里,老人的子女就每天轮流到家中照料她的日常饮食起居。全市静态管理以来,子女无法过来,老人的生活起居也就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经管照顾。
在9月5日晚上的“敲门行动”中,社区残协工作人员王翠红得知刘秀清老人担心自己在家犯病儿女无法及时照料,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想和家住金牛区营门口的儿子团聚。考虑到九旬老人的实际情况,区残联、街道残联、社区残协高度重视,迅速联动,在当天晚上派专业医护人员为其做核酸检测,以便刘婆婆能顺利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出门。又与金牛区相关街道社区多方协调,于9月6日上午亲自把刘秀清老人安全顺利送到其儿子家中,圆了九旬老人的团圆梦。
特殊时期,这一幕平凡又感人的画面,彰显了残联干部的为民情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完成了这场爱心的“接力赛”,为九旬老人铺就了一条温暖的“团圆路”。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永远挡不住温情!武侯区残联始终坚持在抗疫一线岗位,坚决做好辖区独居残疾人的细致“管家”服务,真正成为独居残疾人的超级“管家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