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队陷入困境,此人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屡次相助?
1937年初,东北抗联领导人赵尚志派6师师长张光迪率领200多名指战员进驻郭炮营子,在绥化一带坚持游击斗争。由于长途行军,多次与敌人交战,加之敌人沿山封锁,粮食断绝,部队每天只能杀马充饥。所以,解决粮食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一天黑夜,张光迪派两名战士,前往柴家店寻找解决办法。在屯里几个进步分子的组织下,把屯里比较正直的乡亲们都召集在一起。
当两位战士提到部队目前奇缺粮食,陷入严重的困境时,老乡们纷纷表示,抗联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打鬼子,虽然各家的粮食都没有什么富余,但多多少少要作出点贡献。没过多久,老乡们为两位战士送来了不少粮食,解了燃眉之急。
开春以后,张光迪指派军需官王进德专门与柴家店联系,负责筹集粮食。王进德每次下山来柴家店,都是以柴家为据点。在柴家店,柴家是个大户,人丁比较兴旺,家业比较富足。柴家的人憨厚、正直、乐于助人,因而在屯中很有威望。柴家人都很同情抗联,尤以23岁的柴录为甚。他虽然与抗联将士非亲非故、素不相识,却极为敬佩他们英雄杀敌的爱国壮举,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抗联筹粮出把力,尽一份心意。
初夏的一天,王进德来到柴录家,扔下一把“老洋官票子”,让柴录帮助买500斤小米,说完就返回了山里。
天刚擦黑,柴录假装串门,到各家凑够了四五十斤,就赶紧往山里送。三十多里的山路,全是塔头沟和棒柴岗,柴录背着几十斤重的粮食,上岗下坡,坎坎坷坷,走一阵儿,停一会儿,气喘吁吁,汗湿如雨。
在过一个塔头沟时,由于身背东西活动不灵便,一脚没踩住塔头,咕通一下掉进了泥水沟里,几口泥灌进嘴里,苦涩难耐。他费了好大劲才抓上来,这时他已成了泥人。为了抓紧把粮送到抗联驻地,他顾不了许多,稍事休息后,就又向前赶路了。
到了后半夜,他终于到达了抗联的宿营地——郭炮营子。一路上的折腾,使他疲惫不堪,但是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又连夜赶回了柴家店。就这样,柴录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往返十余次,为6师送去了500余斤粮食。
展开全文
柴录在给抗联送粮中,深为抗联战士那种不畏艰难困苦,顽强不屈英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他看到许多战士没有鞋,打着赤脚仍然行军打仗,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主动提出给部队买鞋。
可是,在敌人严密封锁和监视下买那么多鞋,谈何容易?再说买鞋必须到六七十里路以外的海伦城里,一路上卡子多,别说是买许多鞋,就是买几双鞋,也会受到警察严厉地盘查。
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柴录想到了一个能帮忙的人,那就是宋保长的外甥赵丙钧。此人素有爱国之心,在大六井子开小铺,经常去海伦办货,与自己交往也比较深。何不去求他在办货时给捎回来一些呢?
第二天,柴录起早赶到大六井子,向赵丙钧说明了来意,赵欣然同意。不几天,40多双鞋办回来了,柴录连夜送到了6师营地。
过了些日子,王进德又来到柴家,恳请柴录再抓紧筹措一些粮食。但此时全屯各家各户口粮已短缺,加之敌人封锁严密,无法从外地购进,筹粮就更困难。
柴录看到自家屋地上放着三麻袋小米、一袋盐,还有两小铁桶豆油,便有了主意。这粮是柴录好友崔把头的。崔把头常在这一带山里,独自过活,夏天打鱼、种大烟,冬天下套打皮子,和柴录挺要好,每次下山都到他这站站脚,这些粮食都是崔把头前几天从外地买回来预备一年用的。
柴录心想:反正他一时不等用,我先把它送给抗联,等过几天买齐了再给他补上。天黑后,柴录在抗联战士的协助下把这些粮米、油、盐,全都运到了山里。
几天后,形势突变,风声骤紧。山道全部被封死,警察昼夜巡逻,黎民百姓谁也不准上山和出远门,否则就以私通抗联论处。
“这可怎么办?”柴录急得团团转,“不让出门,我可怎么买粮还崔把头哇!”柴录冥思苦想无计可施。
过了几天,崔把头下山取粮,柴录卖掉了自己家的一挂铁车和一头骡子,按数付给了崔把头粮米油盐钱。
柴录和王军需官的频繁往来终于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7年9月8日,王军需官再次到柴家店筹措给养时被特务逮捕。特务们不容分说将他五花大绑,嚎叫着盘问王军需官,接着,炕席下的两联子弹被搜了出来。
特务们瞪着猩红的眼睛嚷着要抓柴录,但没能抓到,就挥着鞭子将柴妻劈头盖脸地猛抽了一顿,随后押着王军需官扬长而去。几天后,柴录也被敌人逮捕,他这个“通匪要犯”,很快经海伦被转解到北安押进了北大营。
第一次审讯,柴录的两只手就被打开了花,血肉模糊。敌人感到还不够劲,就拿来铅笔让他使劲搓。尽管这样,柴录只一口咬定“挎枪的到谁家谁敢不招待”,始终没有说出和抗联的关系。敌人无奈,将他押回囚室。
第二次审讯,敌人先用毛巾将柴录的眼睛蒙住,然后把他仰面朝天绑在一条长凳上。一个敌人手提水壶,凶狠地朝他的鼻子和嘴里灌起了凉水。可无论他们怎样逼问,柴录却始终一言不发,直到他昏死过去。
第三次审讯时,敌人扒掉柴录的衣服,用烧红的烙铁在他的身上来回“吱吱”猛烙,柴录疼得昏死过去。敌人又用凉水把柴录浇醒,柴录却坚决不透露半点秘密。一个宪兵端起刺刀,连着向柴录的两个臂膀扎了四刀,鲜血顿时从刀口处喷涌出来,他昏倒在地。
一天,一个叫韩连长的人来到监狱。这个韩连长,早些年曾带兵在柴家店一带驻过防,同柴家有一定交情。他这次来,名义上是检查,实际上是受柴家之托,专程来解救柴录出狱的。
韩连长与柴录说上话之后,暗示柴录不能逃跑,由他来想办法。韩连长又命令卫兵将柴录领到院子里,说道:“别总让他蹲着,让他见见阳光,免得蹲死断了线索。”
过了十几天,韩连长又来了,他偷着告诉柴录,“一会儿,送你到警务科登个记,再请个保人担保,这场官司就算出头了。”说着,韩连长掏出一页纸来说:“这是我求人为你写的供词,千万要背下来,不能说走样。”
在韩连长的帮助下,柴录终于虎口余生,得以取保释放。结束了两个多月的人间地狱生活。
建国以后,柴录迁居到海伦县。1951年,于天放、顾旭东等领导同志到海伦慰问老革命根据地,柴录光荣地出席了慰问大会。慰问团向他郑重颁发了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慰问信。这些慰问品柴家至今珍藏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