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Connor 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2022-10-30 148 0

说起盛唐的掘墓人安禄山,我们肯定不陌生,如果说他是个杂胡人,也绝不是讽刺,他确实是两位胡人的后代。

安禄山,出生于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他父亲是西域康国人,历史上称为粟特人,这个民族擅长经商,估计就是因为做生意才来到了营州。他母亲是突厥巫师,姓阿史德,以占卜算命为业。由于安禄山是两个少数民族的混血儿,所以《旧唐书》就称他为“杂种胡人”。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关于他的名字,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他母亲婚后很久没有生育,就到阿荦(luò)山下祈祷,后来果然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便为他取名阿荦山。在突厥语中,“阿荦山”是战神的意思。安禄山母亲当然想不到,

很多年后,这个以突厥战神命名的孩子,将给大唐帝国带来一场生灵涂炭、血流如河的战争灾难。

阿荦山的父亲早死,他母亲就带着他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从此阿荦山就以“安”为姓,并按“荦山”的谐音改名“禄山”。

当时,在东北主要有奚和突厥部落,只要他们有反叛苗头,唐朝边塞将士一定会痛打。后来,安延偃的部落被打散,安禄山就逃到了幽州,在边境的贸易市场上做了“互市牙郎”。所谓互市牙郎,就是为胡汉各族商人提供翻译和中介服务的经纪人。

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也没挣到什么钱。不过却磨练了他,养成了他善于揣测他人心理,刻意逢迎的本事,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据说通晓六种蕃语(还有人说是九种)。这也是后来唐玄宗赏识他的一个原因。

到了开元年间,安禄山都三十了,依旧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他当时的目标很实际,哪个搞钱快,就搞哪个。

于是,安禄山做起了无本买卖——偷羊。

只可惜,安禄山既不是做生意的料,也不是当贼的料。某天,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偷羊,被人逮住了,并被痛扁一顿。

展开全文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被五花大绑地押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公堂上。

这是安禄山人生中的第一次劫难。

如果不出意外,安禄山的人生履历将只有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少孤,家贫,流落市井,为互市牙郎,后盗羊事觉,棒杀,结束。

但是谁也没想到,偷羊贼安禄山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转祸为福,从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那天在威武森严的公堂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问明案情之后,二话不说,当场命人将这个偷羊贼棒杀。安禄山感觉为了头羊被杀太憋屈了,忽然鼓起勇气,扯着嗓子厉声高喊:“大人不是想消灭奚和契丹吗?奈何打杀壮士?”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安禄山长得壮硕魁梧,本来丹田气就很足,加上人之将死的那种绝望和恐惧,这一声嘶喊真是震耳欲聋,撼人心魄。

行刑手愣了,张守珪也懵了,他心念一动,随即走向堂前,把偷羊贼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

安禄山虽然日子过得不咋的,但不妨碍他长得白白胖胖,膀大腰圆,看上去还有几分胆识,应该是块当兵打仗的料。

当时,奚人和契丹人是唐帝国在东北的大边患。骁将张守珪之所以被朝廷派驻幽州,就是为了对付这两个凶悍的异族。值此用人之际,安禄山这一声喊确实提醒了张守珪。

是啊,与其打杀壮士,还不如让他上阵杀敌,立功赎罪。

就这样,张守珪赦免了安禄山,并把他留在了自己麾下。

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安禄山,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从此踏上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随后,安禄山在张守珪的军队里当上了侦察兵,当时叫捉生将。

不能不说,张守珪识人用人的眼光确实很好,他让安禄山当侦察兵,真是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了。安禄山早年干中介的优势及其积累的经验,现在全都派上了大用场。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他通晓多种蕃语,跟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熟悉当地各族的风土人情,对山川、道路、地形等等都了如指掌,派这样的人出去抓舌头,当然是一抓一个准。

安禄山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通常只带数骑,回来的时候,身后总是绑了数十个奚人或契丹人。无论张守珪需要抓什么样的俘虏,了解哪方面的敌情,安禄山总能手到擒来,圆满完成任务。没过多久,安禄山就获得了张守珪的赏识,被提拔为偏将。

由于他生性狡狯,善于逢迎拍马,知道张守珪老是嫌他长得胖,于是就偷偷减肥,连饭也不敢吃饱。很快,他的减肥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满身的赘肉去掉了不少,更得张守珪的欢心,随即被认作养子。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禄山因骁勇善战、屡立军功而升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

当年那个混得一塌糊涂的中介商,那个险些被人打死的偷羊贼,如今终于咸鱼翻身,否极泰来,成了幽州地面上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

这就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就在安禄山风生水起、志得意满的当口,又一场杀身之祸就从天而降了。

安禄山混好了有点飘飘然了,也开始骄傲自大起来,真以为自己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了。在一次讨伐奚和契丹时,因为骄傲轻敌,贪功冒进,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回。

正常情况下,将领出征因主观原因而打了大败仗,就必须按军法论处,其结果只能是两个字——杀头。

张守珪念其骁勇,不忍诛杀,就把他押送东都,交给朝廷发落。

这是安禄山的第二次劫难。

但是,安禄山的命运很硬,阎王爷不要。每当大祸临头、身处绝境的时候,总有人把他从阎罗王手里头抢回来,并且将他的人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次的贵人是张守珪。而这一次的贵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安禄山被押到东都后,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亲自审问他。两个人对答许久,张九龄深感此人绝非善类,没什么可说的,就在他的案卷上写下批语:按照军法,就地处决。

关键时刻,玄宗发话了。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他认为,安禄山作战英勇,而且立过战功,理应特赦,只须免除官职,让他以“白衣”之身回军中效命,戴罪立功。

张九龄坚决反对,说:“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旧唐书·张九龄传》卷一)

张九龄不是神仙,他当然不可能预见十九年后的安史之乱。但是,作为一个阅人无数的宰相,凭直觉看出安禄山外傻直内狡黠,预感他日后有可能危害社稷。更何况安禄山本来就犯了死罪,就算他将来不造反,现在杀他也不能算错。

假如玄宗能够采纳张九龄之言,当时就把安禄山除掉,那么后来的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或许就将因此改写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玄宗最后还是把安禄山放了。

安禄山再一次死里逃生,并且因祸得福。

两次死里逃生,却因祸得福,两位贵人相助,安禄山早年奇特经历

偌大的帝国,像他这个级别的武将多如牛毛,皇帝哪能认得过来?而安禄山却因触犯死罪而受到皇帝的瞩目和关照,不是因祸得福是什么?

后来,果然,他的好运连连。最后,又做了回儿子,这次给大唐帝国皇帝做了儿子。

评论